杨修之死
杨修,于大部分人眼里,是个小聪明有余大智慧匮乏的人吧。拜《三国演义》和初中语文课本所赐,“一盒酥”加上“鸡肋”将杨修钉死在“祸从口出”的柱子上。
可那不是真实的历史。
《资治通鉴》卷六十八记载:
“每当就植,虑事有缺,忖度操意,豫作答教十余条,敕门下,“教出,随所问答之,于是教裁出,答已入;操怪其捷,推问,始泄。”
“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植饮醉共载,从司马门出,谤讪鄢陵侯彰,太祖闻之大怒,故遂收杀之。时年四十五矣。”
看,杨修作为老板曹操的秘书,却总泄露答案给曹植,又和曹植醉走驰道、司马门,驰道是只有天子能走的路,司马门是重兵把守的皇宫外门,在东汉极其敏感,因为政变大多从司马门生变。
在大统属意于曹丕的情况下,杨修这些举动就是明晃晃的参与夺嫡啊。正因为其聪明绝顶、才华旷代,所以他不得不死。
可为什么从三国演义开始,杨修之死会脱离真相,彻底树立起“祸从口出”的靶子?
为什么不将多次嘲笑反对曹操,最后赴死罪名被定为“不忠不孝”的孔融,对,就是那个让梨的孔融,把他树立成“祸从口出”的靶子呢?
我疑惑着,思考着。
直到我看了陈亚先的《曹操与杨修》,戏剧届里敢说真话的那一批人盛赞这是一部伟大的剧作,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的剧作。
我在台下,看着杨修一步步走向悲剧。
曹操随口将“鸡肋”作为军中口令,杨修以鸡肋“食之无味、弃之可惜”预判曹操已生退兵之意,飞马劝说前方部队撤离险地。此举罪名,叫做假传军令、惑乱军心,与擅分点心、擅拆门框状貌相似,性质截然不同。断头台下,曹操望着杨修的背影绝望地喊道:“可惜你不明白、不明白呵!”此时他将要看到的,不仅是身首分离的杨修,更是三分天下的定局。他说杨修不明白,是啊,杨修的确不明白当权者的法则:智慧在这头,权力在那头,要么不相见,相见必相残,要么不相拥,相拥必相攻。
权力的本质是要有人崇拜,要有人拥护,但是任何权力都经不住智慧的一声冷笑。而智慧呢,如果智慧把自己坚持到底,实际上他就愚蠢到连施展智慧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权力说:祸从口出,小惩大戒,从禁言开始。
智慧该怎么回答呢?